生活科普:鼠標是如何“進化”的?一起來看看吧
發布時間:2023-04-20
瀏覽次數:391

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,請聯系我們

說到鼠標,就不得不提電腦,早在電腦發明之際,操作基本上都是在鍵盤通過繁瑣的指令上完成的。

鼠標是電腦發明18年之后出現的,1964年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道格拉斯·恩格爾巴特發明的,目的是用最簡單的手段來取代由鍵盤輸入的繁瑣指令。

下面,我們來一起看看鼠標的發展歷程吧。

鼠標的來歷

道格拉斯制作的裝置是一個小木頭盒子,里面有兩個滾輪,但只有一個按鈕。它的工作原理是由滾輪帶動軸旋轉,并使變阻器改變阻值,阻值的變化就產生了位移訊號,經電腦處理后屏幕上指示位置的光標就可以移動了。

由于該裝置像老鼠一樣拖著一條長長的連線,因此,道格拉斯和他的同事在實驗室里把它戲稱為“Mouse”,而這一親切的昵稱也正是成為鼠標的官方名詞。

帶“球”鼠標

緊接下來似乎就已經到了咱們熟知的球定位鼠標了,也就是滾輪鼠標了,其最顯著特征就是其底部的那個——球。

與鼠標原型相比,就是把輪子改成球帶動下圖中兩個軸轉動,這樣精度會更高一些。這種球定位的鼠標現在已基本淘汰,主要原因是精度太低,鼠標底部需經常清理。

光電鼠標盛行之前,還有一種軌跡球鼠標深受專業人士的喜愛,至于游戲愛好者則是基本饒步了。軌跡球鼠標,這種類型的鼠標一般都長得比較帥的,原理基本就是上面的滾輪鼠標里邊的小球放在上面了。這種鼠標的優勢則是不用像上面的鼠標抓住到處竄了,可以最大限度減少使用者的疲勞。

圖形設計,3D設計的用戶喜歡用這類型的鼠標,因其定位準確,不易晃動;而因為設計上的緣故,對于快速切換的游戲用戶來說基本是絕緣了。

小時候差點以為軌跡球鼠標就是盡頭了,乍看一下子光電鼠標就掀起了計算機交互的大洗牌了。

現在的鼠標

可以說目前市面上95%的計算機都是使用的光電鼠標了,剩下的5%大概就是觸摸板,觸摸屏之類的用戶了。光電鼠標定位原理很簡單,就是鼠標上的CMOS鏡頭每秒鐘拍照100-1000次,每拍一張新的照片就跟前一張對比,如果圖像位置出現了變化,那就是鼠標發生移動了。

在如今CMOS的強勢發展,加上紅光,藍光,激光鼠標的面世,相信各類超高DPI的鼠標早已經被大家玩爛了吧。至于光電鼠標的優點則是精度高,分辨率高移動十分靈活,而缺點則是手腕動作幅度大,長期使用導致“鼠標手”。

除了光電鼠標之外,還有專業領域中常常用到的繪圖板,優點是精度高,且大多有1024級力度控制,缺點則是上手不容易而且除了繪圖之外使用意義不大。

當然還有最最最簡單粗暴的替代鼠標的交互方式,則是目前手機盛行的觸摸屏了,或多或少也影響到了個人計算機的交互方式了??纯床僮飨到yWindows和Mac都相繼支持觸摸控制你就知道了,也許有一天觸屏會完全代替鼠標。

驀然回首,鼠標消失了,留下僅有一只滄桑的鼠標手。



歡迎掃碼關注深i科普!

我們將定期推出

公益、免費、優惠的科普活動和科普好物!


聽說,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。
做科普,我們是認真的!
掃描關注深i科普公眾號
加入科普活動群
  •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
  • 認識科普小朋友
  • 成為科學小記者
国产精品国产免费看福利